传统污水处理业务,竞争越来越激烈,不妨试着换个思路!
前几天的文章中,我发了一篇粉丝投稿。
发表后,有另外一位粉丝找到了我:
“胖工,你那篇文章中的案例,是不是多股废水混合后,再进入生化系统进行处理呢?”
我想了想,貌似还真是这样,于是就回复他说是的。
粉丝又问我说:
“我看他们处理的难点就是高氨氮,有没有可能,氨氮只是其中某一股废水提供的呢?”
我说就是这样的。
一共5股水,其中4股都还算比较正常。
唯独一股高浓度的氨氮废水,拉高了混合后废水的整体氨氮值。
我说完后,粉丝忸怩的说道:
“胖工,我有一个不情之请,你能不能帮我问问对方,如果我能够帮他们把这股高氨氮废水单独搞定,他们有兴趣改造下吗?”
说完,可能是怕我没理解他的意思,紧接着又补充道:
“这样他们不但能够稳定整个AO系统的运行,更能够节约吨水运营费用,一箭双雕啊!”
我想了想,试探着问他:
“AMX?”
粉丝很大方的承认了。
当然,后来我帮他问了问。
但投稿的粉丝也只是个基层的工程师,对于这种事情做不了主,所以也就没了下文。
后来我又和做AMX的粉丝深度聊了聊,我说现在水处理越来越不好做了,一方面是项目少了。
另一方面是内卷加剧,很多厂家宁愿不赚钱,也得进来搅合搅合,损人不利己,弄得市场是一地鸡毛。
粉丝表示很赞同,所以他们现在准备转型了。
我十分好奇,问怎么个转型法?
粉丝说可以做EMC的模式啊!
又是英文缩写,我一时没反应过来,就问他EMC是啥新工艺吗,怎么没听说过?
粉丝回复我说:
“不是什么新型水处理工艺,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!”
一说中文,我瞬间明白过来了。
因为我们公司,年前就请了集团公司内部的兄弟单位,来针对公司办公大楼进行了改造,说是每年能够节约多少多少的电费。
当时领导非常配合啊,因为改造设备的钱不用我们出。
而我们只需要在往后的几年里,把能够节约的电费的一部分付给兄弟单位。
最后我们得到了全新的设备,节约了电费。
兄弟单位也如细水长流一样,每年都能从我们这拿钱。
双方一拍即合,皆大欢喜。
这种模式,美其名曰就叫做“合同能源管理”。
我对此印象十分深刻。
但却以为这种模式,只能用于建筑物的用电设备改造方面。
没想到在污水处理领域,也已经有人开始了尝试。
不过事后想想,也觉得这非常合理。
毕竟污水处理原本就是只花钱不赚钱的行业,我们能做的,貌似就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升级,在达到相同处理标准的前提下,拼命节约运行费用。
这其中就大有文章可做了。
我继续询问粉丝,说他们的EMC模式,是怎么运行的啊。
粉丝说他们首先会对一个现成的项目进行评估,分析其现有工艺的运行成本。
然后再分析其改造空间,看是否能够改造成为更加省钱的先进工艺,例如AMX。
最后再和业主签订合同,改造费用不用业主出。
但是改造成功后,他们要从每年节约的运行成本中,按阶梯分润。
至于分润比例,前2年按照多少支付,2~4年间按照多少支付,4~6年间按照多少支付。
运行满6年以后,所有收益全部归业主所有。
我一听,觉得这个法子还挺好,确实能够解决业主的不少痛点。
我列举如下所示,大家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。
(1)节约投资。
现在的业主,很多都属于“地主家里也没有多少余粮”的状态。
虽然他们也有升级现有设备工艺的想法,奈何有心杀贼,无力回天。
一文钱难倒英雄汉,口袋空空如也,实在是挤不出来多余的钱,来做大规模的迭代改造。
这个时候,如果有人跑过来说不用你出钱,我就能给你做改造,业主肯定会感动得眼泪流下来。
(2)运行有保证。
俗话说,隔行如隔山,也许你觉得运营个污水厂不算啥。
但你换个刚接触这行的人来试试看,一准给你折腾的鸡飞狗跳,问题频出。
所以一个污水处理项目,前期设计的再好,中期建造的再妙,后期运营的一塌糊涂,所有的努力付出也都得打了水漂。
所以企业要想让污水厂正常运营,配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,那就是必须的了。
但问题恰好出在这。
目前市面上,这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太少了,不好招。
Ps:当然,很多时候企业不舍得给高工资,也是招不到老师傅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可是要在EMC的模式下,这个问题就从甲方转移到了乙方那边:
“我运营的水平稀烂,可能改造后的成本比之前还高,你总不能还得倒贴我钱吧?”
要是你,你敢放心的把运营的工作,交到毫不专业的甲方手中?
肯定不能啊!
毕竟你最终能赚多少钱,完全取决于运营中能给甲方节约多少钱。
不就是多配个人的事儿吗,好说,包在我身上了!
你看,让甲方头疼的问题,这不就轻松解决了?
(3)里子有了,面子也有了。
对于很多大型国央企来说,有时候面子比里子更重要。
毕竟他们承担的不光是创造多少GDP的任务,还有很多社会责任,例如碳减排。
生产同样的产品,创造同样的利润,你排放了多少多少二氧化碳,而我仅仅是你的十分之一不到。
一不小心就拿了许多诸如“节能降耗标兵”、“碳减排小能手”、“绿水青山实践者”的荣誉。
这锦旗一挂,奖状一拿,说出去,多有面!
别觉得这些都是虚头巴脑的玩意儿,其实这个事情很重要,甚至能影响领导的前程,切不可等闲视之。
所以我觉得,这种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,真的是大有作为的!
但这种新模式,肯定也不是一般公司能玩得转的。
为啥?
最起码,你得有足以支撑起业主大老爷们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吧?
例如厌氧氨氧化,例如硫自养反硝化,例如无泥芬顿技术等等。
这些技术,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:
“投资虽贵,但真节能!”
投资贵的缺点,在EMC的模式下,已经不是问题了。
现如今唯一的问题就是:
“这些技术,你又掌握了多少呢?”
就像我的这位粉丝一样,他们就主攻厌氧氨氧化技术。
截止目前,已经在餐厨行业做了4~5个改造案例,煤化工行业做了2个改造案例,粮食深加工做了5个改造案例。
污泥发酵、精制乙二醇、光伏、酒厂分别做了1个案例。
可以说,他们的转型,已经基本有了成效。
所以说,未来的存量化市场竞争中,谁家的技术更先进,谁家就能够早一日从高度内卷的同质化竞争中抽出身来,进入一片相对舒适的蓝海中。
而面对这种竞争与机遇并存的局面,你做好准备了吗?